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信托公司的产品观

用益研究
2024-08-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BS拾遗 Author 老实人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用益研究”一键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本页面内容到朋友圈


新中国的信托公司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历程,真正意义上的信托产品的年纪可能还是要按“一法两规”颁布后这二十来年算。而在这二十多年里,从金融产品的视角来看,乘势而上又迅速滑落的信托公司们提供的产品自始至终就只有一类:“为金融市场的投融资两端提供私募债权融资”。时至今日,信托行业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而这一次,恐怕多元化的产品矩阵对每一个试图活下去并且活得好的信托公司,都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作为市场主体的信托公司在当下应当思考的,应当回归到作为一家企业的根本问题,即究竟向服务对象提供了什么产品,要获取哪部分收益。


1、过去二十年里,贷款就是最好的金融产品


金融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必然是利息,利息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运转被赋予了金融属性,而这一变化的重要性早已被诸多经济金融领域的经典著作所阐释。利息与借贷是硬币的一体两面,借贷行为将具体的社会生活与金融行为紧密的链接了起来。


借贷作为一项足以牟利的金融活动,在不考虑资本的跨国流动和资源配置成本的简易的模型里,有几个前提必不可少。一是资本供给始终存在不足;二是经营行为的信息不对称相对严重;三是放贷人存在资格壁垒。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到当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扰动着不同市场贷款产品的价值,从趋势上看,借贷产品越来越鸡肋则是不争的事实。


幸运的是,过去二三十年里,国内市场的运行始终不脱前面这三个条件的框架,长期信贷供给不足就造成了借贷活动是所有金融产品中最好的一种。这里我们要感谢信托行业的奠基人和“一法两规”的起草者们,他们前瞻性的捕捉到了这一点,留下了一个行业发展壮大的机会。


也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事后诸葛亮一样的苛责信托行业的从业者们。既然找到了最好的产品模式,接下来就是凭借优势产品攻城略地。假如没有其他智能手机厂商、便携式智能电子设备甚至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苹果就没必要去花费精力探索耳机、手表、vision pro这些吃力不讨好的硬件设备。信托行业从不足万亿的规模增长到二十多万亿,查查产品有无数种形态,所谓金融百货超市,但其中的主力,本质上不离借贷二字。这是时代的馈赠,一个行业就此崛起。


2、任何企业的经营终究要围绕市场的需求变化


长期以来,信托公司的经营不需要过多的考虑产品问题,也因此谈不上有什么产品观。各大信托公司的扩张都仿如东周末期裂土封王名尊共主一般,简单复制大干快上才是行之有效的主流。这是市场需要的方向,也是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的必然。


今年是甲辰年,倘若以甲子为周期来看,即便没有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长周期来看还是不免要遭遇利率熨平利差趋零的阶段,因此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金融行业整体要面对的问题是信贷产品不那么灵光了,也就是前面五十年里国内银行业被忽悠的无比重视中收、金融市场被忽悠的特别重视直接融资的阶段虽晚必至,吃利差的产品表象是风险越来越大,本质是不那么符合市场需求,所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就此收手也不是什么坏事。


回到信托公司面临的市场,对于信贷产品的需求不是彻底消失,而是由普遍转为特定领域,就像黑石之流大举扩张私募债权部门一样,这个市场不是没有了,而是风险收益属性变了,变得脱离了市场平均的展业水平,进而导致局部摩擦性失业的产生,也就是说,在这个变得狭窄了的领域,新质生产力成为了必须项。


上个世纪在相机胶片领域一时瑜亮的柯达和富士两家公司,一亡一存,其间道理无外乎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信托公司也不例外,能否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活下去并且活得好,取决于是不是认清楚了当下的需求并且敢于拥抱这些需求的变化。斗胆下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当下的行业就如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消费品制造行业,靠简单复制、放松标准能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3、“三分类”只是起点,还远谈不上成熟和规范化


谈国内信托公司的功能和属性,就不免牵扯太多,假如进入更加原教旨主义的探讨,譬如信托关系在经济金融关系中的作用,话题就会变得横跨经济、金融、法律、社会乃至政治、心理等等多元学科,因此讨论还是尽可能的就事论事,先只在企业经营管理、也即管理学的范畴之内。


信托公司的产品分类从最开始监管统计的融资、投资、事务管理三大类,到昙花一现的八大类、再到今时今日的服务、资管、慈善三大类,分类的驱动并不是对商业关系和产品功能特征的区分,而是监管导向为主。这里并没有褒贬之意,没有监管的金融活动就如同出柙之虎兕,强分好过于不分,这是当前的现状。


且不说投资、融资之间的区别不过是门里望门外还是门外望门里,本质都是一回事儿,就说当下的三分类,总是没法儿解释服务信托的资产要不要做资产管理、资管信托能不能做慈善、慈善信托是不是提供服务,这些个诛心之论面上是个别问题暂时不需要解决,里子上总不免要多打几个补丁,靠行政分权和资格准入总是很难控制住市场行为。


所以当下信托公司的商业活动,与其先琢磨三分类,不如先研究新质生产力。先思考自己能干什么,然后再考虑这些行为如何纳入监管的分类范畴。


4、信托公司为什么要思考基于产品的突围策略


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公司,其业务无非TO B或者TO C,鲜少像过去这些年憋着劲儿复制半拉儿银行的信托公司一般又to b 又to c的搞跨界。这种错配比期限错配的资金池来的还要麻烦,经营水平稍微高那么一点儿,就会发现渠道销售部门和资产生成部门的矛盾与生俱来,好在过去这么些年的市场环境也不需要经营水平有多高,在电梯里,翻跟斗、磕头和站着念经一样都能到顶楼。


到了当下,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干的活儿到底是要伺候谁,恐怕是一个健康的信托公司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问题。翻译成书面语,就是重新思考自己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产品类型。乱点名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只能说某家信托公司喊出了要做金融机构的服务商的口号,但是还是舍不得来自普罗大众不懂也不问的省事儿钱;某家信托公司坚持要做老百姓资产保值增值的普惠金融践行者,但是也挡不住一个接一个的踩雷。


定义不清楚自己的产品,不仅仅是宣传推广的问题,更要紧的是内部的从业者们完全不知道该去找谁,也不知道该聊什么,于是就只剩下一腔热血和空口白牙。所以本文的标题定了一个大概没人提过的概念:产品观,准备做什么样的产品、准备提供给谁、创造什么价值、取得哪部分的收益,这些事情在普通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是常识,到了金融服务企业里仿佛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屠龙之术或是不值一提的东郭游艺。


所以当下的信托公司形成有效的产品观,或者直接形成有效的产品矩阵,就变得特别有实际意义。就每一家个体,不仅仅是要满足股东的期待,更为迫切的,是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寻找自己生存的夹缝,消化修复过去的伤痕,进而在同为资管机构的其他企业和同行信托公司的挤压当中寻找到自己的道路。


此前不需要,不代表此后不必要。根据披露的年报,信托公司鲜少研究产品的部门,内部大多也以风控审批为导向,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涉及到了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的变革,怕不是这篇短文能说得清的。总而言之,不管哪一家信托公司,恐怕都到了要打磨自己得产品的阶段了。

来源:A B S 拾 遗


往期回顾:

新公司法对信托业务的现实影响分析

家族信托发展报告

“五新”模式引领信托业发展方向

浅析破产重整与破产服务信托


用益产品与服务:点击进入 

用益业务热线:4006-930-888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除非无法确认,《用益研究》均在文章末尾备注了来源和作者,如转载涉及版权、标注有错漏等问题,请拨打电话0791-86217869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或与您共商解决,非常感谢!

征稿启事:为了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用益研究这个平台,促进业内外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服务,我们特长期面向社会诚征信托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原创文章和报告,欢迎业内外的机构或个人来稿。

来稿请投:yanglee46@hotmail.com

用益研究


用益研究是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的微信平台,作为一家国内外知名的金融资管行业平台,我们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端,准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和脉搏,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独立、客观的分析评论,搭建专业、前沿的同业交流平台。

我们的专业源于您的关注和需求!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用益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